微腫瘤PTC開啟腫瘤藥敏檢測新篇章2022CSCO基石生命衛(wèi)星會完美收官!
第25屆全國臨床腫瘤學大會暨2022年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學術年會于2022年11月5日盛大開幕。北京基石生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基石生命)舉辦的“乘風破浪,“基”勵前行--微腫瘤PTC開啟腫瘤藥敏檢測新篇章”CSCO專場衛(wèi)星會于11月6日圓滿召開。本次會議特邀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副院長丁克峰教授及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副院長席建忠教授擔任大會主席,北京協和醫(yī)院林國樂教授、北京醫(yī)院李曉光教授及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王殊教授擔任主要演講嘉賓,分享微腫瘤PTC藥敏檢測在結直腸癌、肺癌、乳腺癌的不同應用場景,并邀請了多位專家學者建言討論。
主席致辭
丁克峰教授致辭
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 丁克峰教授
丁克峰教授代表基石生命向參與和支持本次會議的各位專家學者表達了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丁教授表示醫(yī)學領域已經進入到了腫瘤精準診療時代,基因檢測以及各種組學技術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僅僅依靠基因檢測在很多情況下并不能夠滿足臨床上進行合理的精準藥物選擇的需求。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和北京大學席建忠教授課題組聯合北大人民醫(yī)院以及基石生命深度合作研發(fā)的微腫瘤PTC模型,在藥敏檢測領域已經初見成效,在技術層面以及臨床應用上已經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績。微腫瘤PTC模型在個體化的診療、科學研究、新藥研發(fā)和篩選中都可以發(fā)揮積極的作用,并且與其它的藥敏檢測方法相比具有明顯優(yōu)勢。本次會議邀請各位專家共同分享微腫瘤PTC藥敏檢測技術在不同腫瘤當中的應用心得,以及探討該技術在臨床中更寬廣的應用場景。
席建忠教授致辭
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 席建忠教授
席建忠教授表示微腫瘤PTC技術來源于臨床,應用于臨床。目前,微腫瘤PTC技術也正在與現有技術進行對接,包括單細胞測序等。本次會議希望與各位臨床專家們一起探討,建立合作,加速微腫瘤PTC的臨床轉化。
主題演講
1、微腫瘤PTC指導結直腸癌術后輔助治療研究
林國樂教授 北京協和醫(yī)院
林國樂教授受邀做題為《微腫瘤PTC指導結直腸癌術后輔助治療研究》的主題演講。林教授表示,微腫瘤PTC藥敏檢測技術微量、安全、準確、及時,克服了現有體外模型在臨床應用中的瓶頸問題。其形態(tài)結構、細胞組成、遺傳學特征三方面與患者原始腫瘤組織保持高度一致,可反映腫瘤真實的生理和病理學特征。林教授團隊與基石生命共同發(fā)起一項全國多中心、前瞻性、隨機隊列研究,該研究利用微腫瘤PTC藥敏檢測結果指導結直腸癌患者術后輔助治療。目前研究數據顯示,PTC藥敏檢測模型初步驗證了在結直腸癌術后輔助治療中,FOLFIRI方案在一些患者中療效優(yōu)于FOLFOX方案。并且,在PTC藥敏指導下創(chuàng)新性地將FOLFIRI方案用于結直腸癌的一線輔助治療中,打破了臨床上單一治療方案的局面。為實現結直腸癌患者治療的個體化、精準化、提升臨床獲益率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2、微腫瘤PTC技術在III期肺癌介入治療中的應用
李曉光教授 北京醫(yī)院
李曉光教授受邀做題為《微腫瘤PTC技術在III期肺癌介入治療中的應用》主題演講,李教授表示,目前III期不可手術的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治療方式非常有限,介入治療可為III期不可手術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帶來短期局部療效。李教授團隊目前已與基石生命微腫瘤PTC技術開展臨床試驗合作,以期通過PTC藥物篩選,建立并優(yōu)化以多種局部微創(chuàng)介入治療技術為核心的綜合治療模式。該研究獲得“首發(fā)項目”立項。在本次會議中李教授匯報了相關試驗進展,還分享了三例微腫瘤PTC技術指導介入消融術幫助肺癌患者篩選合適的治療藥物的案例。表明微腫瘤PTC技術為腫瘤的精準個體化用藥提供了有力依據,微腫瘤PTC技術與介入治療強強聯合將有可能改變III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格局,改善患者預后。
3、乳腺癌人源類腫瘤組織細胞簇的藥物敏感性研究
王殊 教授 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
王殊教授受邀做《乳腺癌人源類腫瘤組織細胞簇的藥物敏感性研究》的演講,王教授指出微腫瘤PTC技術在臨床轉化應用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該技術檢測周期短,檢測流程標準化,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體內腫瘤微環(huán)境的特性,經影像及病理評估顯示PTC藥敏檢測結果與乳腺癌患者臨床療效的一致率為91.4%,尤其是評估結果為CR、PR和PD的大部分患者評估結果都是非常精準的。微腫瘤PTC技術精準識別達到pCR/SD患者的可能性。
王殊教授還公布了一項II期多中心臨床研究,納入Luminal A型、HER2陽性和三陰性乳腺癌三個隊別,目前已入組40多例患者,在三陰性乳腺癌患者中也看到了比較不錯的結果。這將從更嚴格、更專業(yè)、更全面的角度來驗證PTC技術指導臨床進行精準個體化治療的科學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專家建言
參與建言討論環(huán)節(jié)的線上專家包括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曹鋒教授、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yī)院李國東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西區(qū)(安徽省腫瘤醫(yī)院)劉虎教授、浙江省中醫(yī)院王彬彬教授、北京大學首鋼醫(yī)院王曉東教授以及云南省腫瘤醫(yī)院熊偉教授。
曹鋒教授表示,對于晚期胰腺癌患者來說,微腫瘤PTC技術應用于臨床,對于胰腺癌藥物治療選擇上有更優(yōu)的傾向性。首先,微腫瘤PTC技術能夠指導化療方案的選擇;其次,微腫瘤PTC技術能夠幫助胰腺癌患者排除無效的藥物方案;最后,微腫瘤PTC技術可以結合基因檢測輔助指導新型的靶向藥物選擇。這對于晚期胰腺癌患者的治療意義重大。
李國東教授指出,微腫瘤PTC技術在培養(yǎng)腫瘤細胞的同時,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始腫瘤的微環(huán)境,包括一些成纖維細胞、免疫細胞等,真實度高。對于晚期胃癌患者來說,微腫瘤PTC技術可以幫助患者篩選到良好的治療藥物方案,并且能夠增加轉化治療的轉化率,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臨床轉化。
劉虎教授表示,微腫瘤PTC技術高度還原體內腫瘤的真實狀態(tài),并且經過實驗室水平驗證,與體內原始腫瘤組織高度一致,臨床準確性也在各個癌種中得到驗證,是一種能夠真正走向臨床造福廣大癌癥患者的技術。
王彬彬教授表示,微腫瘤PTC技術能夠幫助晚期多線治療失敗的患者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案,一方面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療,另一方面大大節(jié)約患者的體能,這對于晚期癌癥患者是非常有意義的。接下來有必要繼續(xù)探索下對于一些有療效的多藥聯合的治療方案來說,療效主要來源于藥物組合的協同作用還是某個主導藥物。
王曉東教授講到,對于結直腸癌患者,潛在可切除的患者,能否通過轉化治療成功轉化為可切除的狀態(tài)至關重要。目前,也在與基石生命進行合作,嘗試一些指南推薦和常規(guī)適應癥用藥的篩選和驗證。但是,對于晚期的沒有常規(guī)治療方案選擇的這部分結直腸癌患者來說,微腫瘤PTC藥敏檢測技術的臨床指導意義更加明確。
熊偉主任對于術前轉移患者的樣本取材及微腫瘤PTC的模型構建較為關注,針對該問題席教授表示微腫瘤PTC的培養(yǎng)需要新鮮腫瘤組織,無論是原發(fā)灶還是轉移灶均可。此外,胸腹腔積液等液體標本也可以成功培養(yǎng),這大大拓寬了PTC樣本選擇范圍。
大會總結
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 丁克峰教授
大會主席丁克峰教授進行大會總結,首先感謝三位主題報告的專家精彩的演講,幫助我們認識到了微腫瘤PTC技術在多種腫瘤當中均具有優(yōu)秀的應用前景。當然,微腫瘤PTC技術在未來的發(fā)展中還有很長路要走,但是,我們充分相信在臨床應用以及精準治療等方面微腫瘤PTC技術一定能夠發(fā)揮巨大的作用。最后祝愿微腫瘤PTC技術未來可以更好的應用于臨床,加速為患者的精準治療帶來更多的幫助和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