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優(yōu)等生”城市 管理者們靠的都是什么力?
德爾塔仍在全國多地蔓延?;厮荽舜我咔榈陌l(fā)生經過,多地出現(xiàn)許多本不應該的失誤,“機場門戶防控不力”“一核酸檢測點因防控失誤致人感染”“封控區(qū)居民物資供應不足‘喊樓’求助”——種種問題,暴露出城市管理者的能力尚待提高。
城市管理是一門科學,是一門技術,在一些時候,也是一門藝術。平常沒有能力的建設,到了緊要關頭倉促應對,只能左右掣肘,進退失據(jù)。
作為城市管理者,應提高哪些能力,才能做到平常有序,戰(zhàn)時有力?
繼續(xù)上一篇的思考,從近期抗疫的“優(yōu)等生”成都、上海等城市身上,我試圖總結出一些普遍適用的答案。
這些答案來自城市抗疫的“實操”,但其中透射出的眼光與思路,卻不僅僅限于抗疫。
準確的研判力
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
對于一座城市的管理者來說,研判力是應對危機、決定危機走勢的基礎性能力。它意味著有準備、看得準、想得透,在于不輕敵、不僥幸、不驚慌。
5月以來,在抗擊德爾塔的戰(zhàn)斗中,深圳、成都、上海等做得比較好的城市,基本上都是中心城區(qū)人口超過1500萬的超大城市。
與一般城市相比,超大城市由于是一個復雜性與多樣性疊加的巨大系統(tǒng),必然會對疫情產生放大效應。
根據(jù)相關研究,新冠病毒(原型株)的R0值大致在2-3.2之間。德爾塔株則達到了4以上,新近發(fā)現(xiàn)的德爾塔+變異株的R0值約為5-8。什么意思,也就是一個人至少可以傳給4到5個人。
這一基礎上,超大規(guī)模優(yōu)勢給疫情傳播帶來了“便利”,甚至轉變?yōu)榻o處置帶來了“不便”。
但恰恰是因為超大城市不容有失,這些城市也都在第一時間拿出了更為堅決的態(tài)度、在第一時間做好了萬全的準備——做最艱巨的打算,盡最大的努力,才是“恃吾有以待”。
在成都,7月27日出現(xiàn)本土確診病例之后,全城即刻切換至“與時間的賽跑”的模式,2小時完成病例流調、快速劃定防控區(qū)、社區(qū)不眠啟動核酸檢測、30小時內完成一套防控“組合拳”。28日凌晨2時,僅用了不到一夜,9個關聯(lián)居民小區(qū)10075人的第一輪核酸檢測完成。
全部動作可謂快速、有序、有力。
把形勢看得更嚴峻一些,把研判做得更到位一些,把問題想得更周全一些,把工作做得更細致一些——事后證明,正是城市管理者這種“賽跑”的意識,為遏制疫情傳播與蔓延,也為其它城市的抗疫贏得了寶貴時間。
果斷的決策力
面對德爾塔的巨大不確定性,決策往往是在時間緊迫性的硬約束下進行的,它更多體現(xiàn)的是責任和擔當。
它要求城市管理者有魄力、有計劃,在固定打法之外,還要拿出突破瓶頸的高招奇步。
精準劃定防控區(qū)域,可以作為觀察的一個切面。
這次疫情,成都第一次實施了三區(qū)管控方案——封閉區(qū)、封控區(qū)、風險區(qū)。三個圈層,實施分類動態(tài)管理,防控的等級與內容皆有不同。
——封閉區(qū)內,人員居家不出戶,暫停生產經營活動,至少開展4輪檢測;
——封控區(qū)內,人員只進不出,嚴禁聚集,暫停除必要生活、醫(yī)療保障外的生產經營活動,至少開展3輪檢測;
——風險區(qū)周邊區(qū)域內,減少人員聚集,做好個人防護,至少開展2輪檢測。除休閑娛樂場所、聚集性活動場所外,可有序推動生產生活秩序恢復。
而在風險區(qū)以外的區(qū)域,則在嚴格落實常態(tài)化防控前提下有序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做出如此決策,憑借的是對“科學防控”的底氣,更有對社會成本的通盤考量。
從2020年初的全國抗疫到如今的德爾塔遭遇戰(zhàn),一個不斷清晰的理念是——
防控手段必須要兼顧到社會健康成本與經濟成本,要在投入與效果之間算大賬、算總賬、算長遠賬。
防控要嚴格,靠的不是簡單粗暴,而是循隙而動、力求精準。一刀切很容易,但恢復起來很難,一律化不麻煩,但后果很難把控,甚至會造成次生傷害。
也正因如此,成都人的生活沒有被太多地打擾。
在天府二街封控區(qū)域,曾經車水馬龍的街道,變成了人們的羽毛球場、足球場、滑板場、兒童“豪車”跑道......
即便是在封控區(qū)內,咖啡店、快餐店也能夠正常運轉。
封控區(qū)內的小唐菜鳥驛站,老板將金屬材質的獎牌和棍子掛在小區(qū)門上,鐵門上掛出的是“取快遞 請敲鑼”的牌子。
在一個2000萬人的城市,對最關鍵的人群進行檢測,對更小范圍的人進行隔離,這才是最科學的操作——而這一切,都要基于管理者的敢于決策、善于決策、創(chuàng)新決策。
全面的統(tǒng)籌力
雷?庫茲韋爾在《奇點臨近》里寫道,假如你只用一種方式去理解某件事,那么你并不能真正的理解這件事。一件事對于我們的意義取決于如何把這件事同其他的事關聯(lián)起來。
重大突發(fā)事件往往表現(xiàn)出明顯的復雜性和跨界性特征,城市管理者必須有統(tǒng)籌全局、協(xié)調四方、處理復雜局面的能力。
從此次抗疫來看,在表現(xiàn)良好的城市,各部門的分工協(xié)作可謂高效。
上海就指出,要“寧可往前一步形成交叉、不可后退半步形成空當?!?/p>
在成都,也可看到在溯源階段,由衛(wèi)健與公安等系統(tǒng)協(xié)力合作;在小區(qū),有專業(yè)物管人員、社區(qū)工作者和物業(yè)服務人員落實防控舉措,自治組織成員、網(wǎng)格員、社區(qū)志愿者等社會力量也在進行值守。
按照著名的“木桶效應”,一只沿口不齊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塊最長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木板。
可貴的是,這一次抗疫中,各個部門都沒有成為那塊短板。醫(yī)療疾控、流調隊伍、公安民警、社區(qū)干部、新聞記者、志愿人員、市民群眾,每一個都沒有掉鏈子。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會見到“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事情,一個下水道,今天挖開為了修管道,明天挖開則是為了走電線——如此的各自為戰(zhàn),平常時候,是資源浪費,特殊時期,更會影響全局。
“這不是一個人的事,一個部門的事,這是大家的事,國家的事”,系統(tǒng)思維疊加全面統(tǒng)籌,讓城市的每一項有機構成如同齒輪咬合,環(huán)環(huán)相扣。
城市管理者,需要有這樣的格局、思維以及短時間內調動人員、組織團隊的力度,這在于平時的修煉,在于一個長效機制的確立。
臨時抱佛腳,就像差生刷夜看書,只是做姿態(tài),考試時候一定會現(xiàn)形。
強烈的共情力
城市管理者與市民是什么關系?不是“你與我”,更多是“我們”——一句話總結,將心比心。
在成都的一個細節(jié)是,高溫之下,市民們自覺排隊進行核酸檢測。為了幫居民防暑降溫,物業(yè)工作人員則緊急制作了4000把扇子,購置了10000根老冰棍,全免費!
孩子們在小區(qū)隔離,黨員志愿者們眾籌買書,送去精神食糧;
在許多核酸采樣點,老人、孩子和行動不便的市民有了綠色通道;
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出行有顧慮?還有專門人員為你手動登記……
如此的“將心比心”由來已久,去年疫情期間,成都就曾推出“地攤經濟”,允許流動商販占道經營,城市“毛細血管”般的店鋪經營者、打工者信心的重塑,成為城市經濟復蘇的助推。
無論有沒有疫情,人都不該是面目模糊的。城市管理者也好,市民也好,其實都不是抽象的群體,而是一個個具體的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都需要被理解與善待。
只有算好了“人情賬”,才能算好“經濟賬”,才能做到“人心聚,防控強”。
把人當成目的,就是聽到每個人的聲音,關照到每個人的身心和尊嚴。在對安全的全局把控中既照顧到大多數(shù),也不忽視每一個群體具體而微的需求與感受。
這是共情力,這是擔當力,這是現(xiàn)代城市存在、生長并予人安全感的底層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