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技術封堵”中國不利于美國的創(chuàng)新
拜登政府繼承了自二戰(zhàn)結束以來美國面臨的一些最棘手的信息治理問題。這些問題涉及美國經濟的技術基礎,甚至全球經濟如何運作。一方面,拜登政府需要最大限度地發(fā)展科技專長,以擴大經濟增長,為科技產業(yè)政策奠定正確的基礎。另一方面,政府面臨著巨大壓力,要阻止中國在技術領域與美國及其盟友競爭的努力。
不幸的是,這兩個目標之間存在矛盾。自由搜索和快速分享復雜信息往往會提高科學事業(yè)的效率和生產力,無論它們是否跨越國界。然而,促進透明度、分享和阻止中國在最先進的技術領域處于有利地位是矛盾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贏得大國的沖突和追求技術(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快速增長)完全違背了這兩項要求。
正如羅里·特魯克斯(Rory Trux)在"大西洋月刊"上所說的那樣:"最后,美國政府必須承認,某種程度上的知識產權損失是美國開放的代價。"共享數據和計算機代碼,分發(fā)工作文件,公開傳播研究報告,向所有人開放。這種模式比限制性更強的替代模式有效得多。
正如特魯克斯指出的那樣,這些問題中有許多發(fā)生在美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中。不幸的是,是否支持美國的高等教育產業(yè)已成為一個黨派問題。這種緊張局勢在歐洲也出現了,也出現了關于學術機構自由的文化沖突。幸運的是,美國一些對高等教育持批評態(tài)度的人也警告不要對中國學生進入美國大學實施嚴厲限制。
如果美國在未來嚴格限制知識交流,不管是阻礙學生研究項目的交流,還是拒絕為外國留學生在美國學習提供便利,那么在這樣的未來,技術發(fā)展將放緩,經濟增長效率下降;同樣,如果未來的中國學生因為擔心自己的安全或簽證而難以在美國學習,那么在這樣的世界里,美國的高等教育體系就會被削弱,陷入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