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密臀AV无码|干骚大形网部视频|91骚穴蜜桃视频|艾草久久成人|射精网站在线免费|欧韩日美在线三区|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公交车催情|av主播免费观看|中国日韩精品一区|哈啊嗯啊在线观看

中國藥用真菌研究綜述

2025-11-06 14:33   來源: 互聯(lián)網(wǎng)    閱讀次數(shù):3227

一、中國藥用真菌研究簡史

藥用真菌是對以自身組織(如子實體、菌核等)入藥者,或含有某些藥用功效、或具有單一活性物質、或某些復合成分可能具有潛在藥用價值的真菌總稱。藥用真菌是一類天然藥物,是中草藥主要組成部分。

藥用真菌在中國的認識與利用已有悠久的歷史。東漢《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述茯苓、靈芝、僵蠶等 7 種藥用真菌;明代的李時珍(1518~1593 年)用 30 年左右的時間編寫的《本草綱目》中,收載了中國藥用真菌包括木耳、馬勃、香菇、蘑菇等 20 多種,還包括了經(jīng)菌類發(fā)酵而成的紅曲等;清代的趙敏學于 1765 年編寫完成的《本草綱目拾遺》中,補充了冬蟲夏草與銀耳等藥用真菌種類;吳其浚(1789~1846 年)的《植物名實圖考》也記載著許多藥用菌類。

1949 年后,我國政府對中國藥用真菌資源比較重視。在全國普查的基礎上,真菌學科技工作者加強對藥用真菌資源的調(diào)查與發(fā)掘工作,特別是政府開展了各地區(qū)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各地對民間使用的藥物真菌資源進行了廣泛調(diào)查、收集、物種鑒定、人工馴化與栽培技術以及藥理藥化等多方面的研究,從而促進了中國藥用真菌學研究的發(fā)展。

目前,從天然藥物中獲取新藥已經(jīng)成為全球范圍內(nèi)有組織、有計劃的創(chuàng)新行為,來自天然藥物活性成分的新藥已經(jīng)在臨床上大范圍使用。全球藥品市場中,天然來源的藥物制劑已經(jīng)占臨床藥物的 30%,我國在天然藥物化學研究領域取得了可喜的進展,藥用真菌的新藥開發(fā)必將成為天然新藥研究的重要熱點。因此,深入開展藥用真菌資源的調(diào)查、收集、保存、鑒定與利用研究,可促進藥用真菌學科的深入發(fā)展,發(fā)現(xiàn)和挖掘更多的中國藥用真菌種類,豐富中國藥用真菌種質資源庫。

這些工作總結都匯總在各類相關的真菌著作中。如劉波(1984)的《中國藥用真菌》報道了中國藥用真菌 121 種;應建浙等(1987)的《中國藥用真菌圖鑒》報道了中國藥用真菌 272 種;而在卯曉嵐(1998,2000,2009)的《中國經(jīng)濟真菌》《中國大型真菌》和《中國蕈菌》中,記載的藥用真菌已經(jīng)超過了 400 種。其他區(qū)域性或零散的記述包括應建浙和臧穆(1994)的《西南地區(qū)大型經(jīng)濟真菌》、畢志樹等(1994)的《廣東大型真菌志》、趙繼鼎和張小青(2000)的《中國真菌志?靈芝科》、黃年來(1998)的《中國大型真菌原色圖鑒》、吳興亮等(2005)的《中國靈芝圖鑒》、袁明生等(2007)的《中國蕈菌原色圖集》、吳興亮等(2011)的《中國熱帶真菌》等。

徐錦堂(1997)的《中國藥用真菌學》也是一本重要的藥用真菌論著,它總結了中國藥用真菌在分類、生物學基礎、遺傳育種、藥用真菌化學、藥理和臨床應用、菌種生產(chǎn)、固體發(fā)酵、液體發(fā)酵、栽培技術、產(chǎn)品研制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并對 32 種藥用種類進行了比較詳細的研究進展與綜述。近年來,戴玉成等(2013)對中國藥用真菌進行了初步整理和訂正,出版了《中國藥用真菌圖志》,收錄報道了 314 種藥用真菌。值得一提的是,以上這些記錄中都沒有包括過去放在真菌界的黏菌、卵菌及地衣等類群。

黏菌是一類特殊的菌物,中國已報道 6 目 11 科 46 屬約 320 種,而具化學成分或活性方面研究的黏菌約有 35 種;中國卵菌約有 400 種,而具有藥用價值的種類僅有 1 種。地衣更是一類重要的藥用真菌資源,魏江春院士在 20 世紀 80 年代著的《中國藥用地衣》專著(魏江春等,1982)記載了 171 種。地衣所產(chǎn)生的代謝產(chǎn)物超過 600 種,且大多數(shù)是地衣所特有的,其中 350 種以上為次生代謝產(chǎn)物。實際上,在中國已知的約 1800 種地衣中,可能約有 50% 的種類具有抗菌活性物質,它們也是未來抗菌素的重要來源之一。

在藥用真菌化學成分研究領域,劉吉開(2004)的《高等真菌化學》總結了近幾十年來高等真菌化學成分研究方面所發(fā)現(xiàn)的最重要高等真菌天然產(chǎn)物及其相關研究成果。在藥用真菌開發(fā)方面,近年新開發(fā)已入藥的有冬蟲夏草 Ophiocordyceps sinensis(=Cordyceps sinensis)、云芝 Trametes versicolor、猴頭 Hericium erinaceus、蜜環(huán)菌 Armillaria mellea 等十幾種。

目前較常用的藥用真菌子實體或菌核有茯苓 Wolfiporia extensa、豬苓 Polyporus umbellatus、僵蠶 Beauveria bassiana、香菇 Lentinula edodes、蘑菇 Agaricus campestris、木耳 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靈芝 Ganoderma sichuanense(=Ganoderma lingzhi)、松杉靈芝 Ganoderma lucidum(=Ganoderma tsugae)、馬勃 Bovistella sinensis、地星 Astraeus hygrometricus、銀耳 Tremella fuciformis 等;還有一些經(jīng)過一種或幾種真菌發(fā)酵入藥的曲、醬、豆豉和酒等。但是目前用于臨床的只有少數(shù)幾十種,而深入開發(fā)的藥用真菌更是鳳毛麟角(應建浙等,1987)。《中國藥用真菌》收錄了中國傳統(tǒng)藥用及對試驗動物具有藥效而被視為發(fā)展中的藥用真菌 799 種(其中具有抗腫瘤活性的達 500 多種),優(yōu)勢類群主要屬于擔子菌和子囊菌,其中子囊菌 148 種(含藥用內(nèi)生真菌 45 種)、擔子菌 651 種(含藥用內(nèi)生真菌 1 種)。

陳康林在野生藥用真菌的研究、應用與推廣領域深耕三十余年,致力于將傳統(tǒng)經(jīng)驗與現(xiàn)代科學相結合,尤其在腫瘤、肝病等重大慢性疾病的治療方面進行了寶貴的探索。他通過長期的原始森林考察和臨床實踐,建立了野生藥用真菌醫(yī)學體系。他主張在治療腫瘤等復雜疾病時,應采用由多種藥用真菌組成的復方進行 “大兵團作戰(zhàn)”,以形成一個豐富的 “元素分子庫”,實現(xiàn)對多靶點、多器官的作用,從而減少副作用并提高療效。

陳康林在藥用真菌治療腫瘤領域的核心貢獻是提出了 “生物免疫化學療法”。他認為,野生藥用真菌及其配方組合,就像一個天然的 “元素分子庫群”,能多靶點作用:一方面可以像化療藥物一樣直接抑制癌細胞;另一方面又能調(diào)節(jié)和提高人體免疫力,并減輕放化療等常規(guī)治療帶來的毒副作用。他的研究團隊曾發(fā)布數(shù)據(jù),顯示其野生藥用真菌配方組合對腫瘤的抑制率達到 72.4%。

《中國抗腫瘤大型藥用真菌圖鑒》由陳康林、黃明達、卯曉嵐合著,2013 年 3 月科學出版社出版。陳康林為野生藥用真菌研究專家,長期從事真菌分類與臨床應用;黃明達系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專家,致力于中醫(yī)藥抗腫瘤研究;卯曉嵐為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學家,專注大型真菌分類與生態(tài)研究。全書系統(tǒng)收錄中國常見抗腫瘤大型藥用真菌 260 種,詳細記錄其形態(tài)特征、生態(tài)性、分布地區(qū)、成分藥理及性味功用,整合傳統(tǒng)醫(yī)學理論與現(xiàn)代科研成果,反映我國藥用真菌抗腫瘤應用的最新成果,系統(tǒng)呈現(xiàn)藥用真菌分類體系與臨床應用數(shù)據(jù)。該書通過科學圖譜與生態(tài)描述,為抗腫瘤藥用真菌研究提供了基礎性參考資料。

《藥用真菌腫瘤學》是野生藥用真菌研究專家陳康林于 2017 年編著、中醫(yī)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醫(yī)類專著。作者長期從事原始森林真菌考察與藥用研發(fā),擁有多項治療腫瘤相關發(fā)明專利,本書基于其實踐經(jīng)驗探討中國野生藥用真菌在腫瘤治療中的應用。全書提出以多種野生藥用真菌組合的生物免疫化療方法替代或輔助傳統(tǒng)放化療,通過復合配方抑制癌細胞生長、調(diào)節(jié)免疫系統(tǒng)并減少副作用。內(nèi)容涵蓋肺癌、肝癌等常見腫瘤的治療方案,分析不同真菌品種對癌細胞敏感性的差異,并結合臨床案例闡述機制。書中還梳理了中國藥用真菌的資源分布、藥理特性及腫瘤治療理論體系,強調(diào)原始森林天然藥物在疑難病癥中的潛在價值。

《藥用真菌治療腫瘤》由陳康林編著,2022 年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端幱谜婢委煾斡不酚申惪盗志幹?,2022 年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發(fā)行。陳康林的其他著作:陳康林教授還出版了《腫瘤治療的革命》《肝臟疾病治療的革命》《被遺忘的靈丹妙藥 —— 野生藥用真菌》等多部相關著作,這些書籍可以作為深入了解該領域的拓展閱讀。

二、中國藥用真菌化學成分研究概述

藥用真菌資源是天然的有機小分子化合物庫,和其他有機體(植物等)一樣,在生命代謝過程中會產(chǎn)生或合成各種類型的能代表自身特性的天然產(chǎn)物及次生代謝產(chǎn)物。為了進一步開發(fā)藥用真菌資源,必須加強化學成分的研究。從天然產(chǎn)物及其衍生物中尋找有顯著活性的先導化合物已經(jīng)成為創(chuàng)制新藥的重要途徑,利用這些分子資源開發(fā)有自主知識產(chǎn)權的新藥是藥學領域的重大課題。

隨著藥用真菌研究的不斷深入,一些重要的藥用真菌的化學成分已被人們認識和利用。目前從藥用真菌中分離鑒定的化學成分主要有萜類化合物(三萜、二萜、倍半萜)、甾體、生物堿、酚性成分、鞘脂、色素類,另外還有研究較多的多糖和其他類型成分。

2.1 萜類

2.1.1 三萜

三萜類化學成分是藥用真菌的主要組成部分,是靈芝 Ganoderma sichuanense(=Ganoderma lingzhi)、茯苓 Wolfiporia extensa、松杉靈芝 Ganoderma lucidum(=Ganoderma tsugae)和斜纖孔菌 Inonotus oblique 等藥用真菌的主要成分,其中茯苓三萜和靈芝三萜研究較多。茯苓三萜可以分為兩個類型,羊毛甾烷型和 3,4 開環(huán)的羊毛甾烷型,目前文獻報道的茯苓羊毛甾烷型三萜主要來自茯苓的內(nèi)核、皮和發(fā)酵液,3,4 開環(huán)的羊毛甾烷型三萜主要來自茯苓皮。

靈芝三萜類化合物相對分子質量一般為 400~600,化學結構較為復雜,目前已知有 7 類不同的母核結構,三萜母核上有多個不同的取代基,常見有羧基、羥基、酮基、甲基、乙酰基和甲氧基等。目前已從靈芝屬真菌的子實體、孢子粉和菌絲體中先后發(fā)現(xiàn) 130 多種三萜類化合物,大部分為羊毛甾烷型三萜酸或酯(陳若云和于德泉,1990;Chen et al.,2011)。另外還報道有少量的斜纖孔菌三萜,從褐褶菌屬中一些種類及硫磺菌、潔麗香菇、白肉迷孔菌、樺剝管孔菌、松生擬層孔菌、斜纖孔菌等擔子菌中,也分離得到一些三萜類化合物。

近年化學工作者不斷從靈芝科藥用真菌中發(fā)現(xiàn)許多新的三萜類成分,包括從紫芝 Ganoderma sinense 中發(fā)現(xiàn)的法尼基羥醌醚羊毛甾三萜 ganosinensin A~C 和含有四元環(huán)新奇骨架的三萜成分 Methyl ganosinensate A 和 ganosinensic acid B(Wang et al.,2010;Qiao et al.,2007),本書作者從海南采集的熱帶靈芝 Ganoderma tropicum 中發(fā)現(xiàn) 7 個新羊毛甾三萜(包括一個 C23 降三萜),從廈門假芝 Amauroderma amoiensis 中發(fā)現(xiàn)一個新奇的羊毛甾三萜與苯并吡酮的聚合物 amauroamoienin(Zhang et al.,2013)。

2.1.2 二萜

二萜類化合物因其有獨特的生物活性而備受人們的關注。在藥用真菌中分布較少,只有少數(shù)報道,如 Hiromichi 等從猴頭 Hericium erinaceum 菌絲體中分得一個新二萜化合物 erinacine B(Kawagishi et al.,1994)。此外,在黑蛋巢菌、側耳屬的幾種傘菌、射脈菌中均報道含有天然二萜類化合物,如從側耳 Pleurotus mutilus 中發(fā)現(xiàn)的 mutilin 和 pleuromutilin(Egger et al.,1976),空柄乳牛肝菌 Suillus cavipes 中分離到的 cavipetins A~E(Toyota et al.,1990),多汁乳菇 Lactarius volemus 中分離到的 volemolide(Kobata et al.,1994),粗糙肉齒菌 Sarcodon scabrosus 中發(fā)現(xiàn)的 sarcodonine A~G(Ma et al.,2005;Liu et al.,2007;劉吉開,2004)。

2.1.3 倍半萜

倍半萜是藥用真菌中一類最大最重要的化學成分,也是研究最多最透徹的一類成分,結構類型多樣,活性也多樣。倍半萜類成分在藥用真菌中分布比較集中,而且真菌中還有很多結構類型獨特、生物合成途徑和高等植物不太一樣的倍半萜骨架類型。

倍半萜研究主要集中于牛肝菌、紅菇、香菇、乳菇、小皮傘和蜜環(huán)菌等藥用真菌中,其他的如靈芝、蘑菇等也有少量分布。同時這些倍半萜結構類型還可以為擔子菌的系統(tǒng)學分類提供證據(jù)。倍半萜類型多樣,目前報道的主要有 16 類(劉吉開,2004),分別是:窄蓋木層孔菌 Phellinus tremulae 的 tremulane,簇生垂幕菇 Hypholoma fasciculare 的 caryphyllane(Rukachaisirikul et al.,2005),絨柄裸傘 Gymnopus confluens 的 collybial,報道最多的來自蜜環(huán)菌 Armillaria mellea 的 protoilludane,來源于球果小皮傘 Marasmius conigenus 和乳菇 Lactarius spp. 的 marasmane,來源于乳菇 Lactarius spp. 和紅菇 Russula spp. 的 lactarane(是一大類倍半萜,報道超過 50 個),多種藥用真菌來源的 cucumane 和 fomannosane 兩種類型,來自杯傘 Clitocybe illudens、月夜菌 Lampteromyces japonicus、楊樹田頭菇 Agrocybe aegerita 和杯瑚菌 Clavicorona pyxidata 的 illudane(該類型含有一個奇異的三元環(huán)結構片段)和 isoilludane 類如可望成為抗腫瘤藥物的 illudin M、hirsutane 類、pleurotellanes 類,子囊菌如 Ophiostoma piceae(=Ceratocystis piceae)中的 Cerapicanes 類,來自布氏黑蛋巢菌 Cyathus bulleri 的 bullerane,來自 Merulius tremellosus 的 isollactarane 和 merulane 類型。

2.2 甾體

藥用真菌中甾體化合物相對萜類成分報道較少,目前發(fā)現(xiàn)的類型主要為麥角甾醇類及其衍生物,該類成分在靈芝屬真菌中報道較多。甾醇類化合物是一類重要的原維生素 D,受紫外線照射可轉化為維生素 D,麥角菌、側耳、酵母菌、豬苓、冬蟲夏草、金針菇等藥用真菌中均含有甾醇類化合物(劉波等,1984;蘭進等,1996;吳興亮等,2012)。

近年報道了一些新的環(huán)氧、過氧麥角甾化合物,如紫色粉孢牛肝菌 Tylopilus plumbeoyiolaceus 子實體中發(fā)現(xiàn) 2 個 C28、C29 斷裂形成烯醚新麥角甾醇 tylopiol A 和 tylopiol B(吳少華等,2009)。此外,藥用真菌也報道有少部分豆甾醇類化合物。從海南采集的靈芝科真菌熱帶靈芝、喜熱靈芝、海南靈芝 Ganoderma hainanense、廈門假芝、皺蓋假芝 Amauroderma rude 中均發(fā)現(xiàn)含有麥角甾醇類成分。

2.3 生物堿

在藥用真菌化學成分中,生物堿也是重要的一類。從真菌中分離出來的生物堿可分為吲哚、嘌呤和吡咯三類。以前對吲哚類生物堿報道較多,吲哚類主要有麥角堿、麥角胺新堿、麥角胺、麥角異胺、麥角生堿、麥角異生堿等六對旋光異構體。嘌呤類如香菇嘌呤,而靈芝堿甲和靈芝堿乙屬于吡咯類生物堿。

近年藥用真菌中腺苷類、環(huán)肽類生物堿也有一些報道,從人工蛹蟲草 Cordyceps militaris 子實體中分離得到 5 個腺苷類化合物和 1 個新化合物蟲草環(huán)肽 A(cordycepeptide A)(王曉玲,2007;章偉明等,2008)。另外一類重要的生物堿則是生物堿類毒素,包括環(huán)肽類毒素和其他小分子生物堿毒素。

毒環(huán)肽主要為鵝膏毒環(huán)肽 amanitins,分布于鵝膏菌如鱗柄白毒鵝膏 Amanita virosa 和條紋毒鵝膏 Amanita phalloides,其鵝膏毒環(huán)肽毒性比氰化物大數(shù)十倍。一般可分為兩類:含八個氨基酸的鵝膏毒素(amatoxins)和 7 個氨基酸的鬼筆毒素(phallotoxin)(劉非燕,2006;陳作紅等,2003)。其他小分子毒生物堿包括分布于鹿花菌 Gyromitra esculenta 的鹿花菌素(gyromitrin)、來自絲膜菌 Cortinarius spp. 的絲膜菌素(劉非燕,2006),杯傘屬 Clitocybe 和絲蓋傘屬 Inocybe 的毒蠅堿、鵝膏氨酸毒素,墨汁擬鬼傘 Coprinopsis atramentaria 中的鬼傘毒素(copine),來自光蓋傘、花褶傘、錐蓋傘和裸傘的裸蓋菇素和脫磷裸蓋菇素(劉榮,2010)。

還有一些生物堿能與金屬離子螯合或獨自顯出鮮艷的顏色,成為有經(jīng)濟價值的色素,如 blennione、haematopodin 等(Spiteller et al.,2002;Baumann et al.,2003)。另外,還從靈芝中分離到吡啶類生物堿 sinensine(Liu et al.,2010),廈門假芝中得到 7,8 - 二甲基咯嗪(Zhang et al.,2013)。

2.4 酚性成分

藥用真菌中的酚性成分相對于植物來說含量較少,但是真菌中往往含有一些特殊的,如含有鹵代的酚性成分,如來自亞稀褶黑菇 Russula subnigricans 的亞稀褶黑菇毒素、白黏小奧德蘑 Oudemansiella mucida 和嗜球果傘 Strobilurus tenacellus 的小奧德蘑素(oudemansins)(Anke et al.,1990)和嗜球果傘素(strobilurines)(昝立峰等,2005)、來源于地花菌中的地花菌素 albaconol 和 grifolin、干巴菌 Thelephora ganbajun 中分離到的一類多苯乙?;?lián)三苯類化合物。

蜜環(huán)菌和假蜜環(huán)菌菌絲發(fā)酵液中發(fā)現(xiàn)系列的倍半萜酚酯類化合物。奇絲地花孔菌 Albatrellus dispansus 含有法尼基酚類化合物(楊小龍,2009)。從熱帶靈芝中發(fā)現(xiàn)帶有七元環(huán)單萜基團的新酚性成分(Hu et al.,2013)。

2.5 鞘脂

鞘脂廣泛存在于各類真菌中,是真核生物細胞質膜組成成分。藥用真菌來源的鞘酯基本結構為神經(jīng)酰胺,即以(神經(jīng))鞘氨醇為基本骨架,與長鏈脂肪酸形成的酰胺類化合物。鞘脂可分為以下幾類:神經(jīng)酰胺、腦苷、糖鞘脂、肌醇磷酸神經(jīng)酰胺、二肌醇磷酸神經(jīng)酰胺。

神經(jīng)酰胺如蜜環(huán)菌中的新化合物 armillaramide,灰樹花 Grifola frondosa 孢子粉中發(fā)現(xiàn) 4 個新神經(jīng)酰胺,其鞘氨醇骨架相同而脂肪鏈長短不同。腦苷 cerebrosides 為神經(jīng)酰胺的 1 位羥基與糖連接而成,可分為葡萄糖腦苷和半乳糖腦苷,藥用真菌中常見的是葡萄糖腦苷(劉榮,2010),目前從靈芝共生菌 Calcarisporium arbuscura 發(fā)酵菌絲體中分得 4 個腦苷化合物。

糖鞘脂(glycosphingolipids)為神經(jīng)酰胺的 1 位羥基與寡糖連接而成。肌醇磷酸神經(jīng)酰胺(inositolphosphoceramides)是由磷酸分別與神經(jīng)酰胺的 1 位羥基以及肌醇或其衍生物的 1 位羥基連接而成的二酯。

2.6 色素類

藥用真菌中分離出來的色素亦常有報道,其結構可分為:雙聚色酮、芘醌、雙聚蒽醌類、雙聚萘駢吡喃酮類、1,2 - 吡喃酮類等化合物。雙聚色酮類是一類由 2 個分子的色酮聚合而成的化合物,如麥角菌中含有一種雙聚色酮及兩種異構體,它們與麥角及其提取物的顏色有關,從竹黃菌中分離出來的竹紅菌素 A,是一種芘醌類化合物。

國外對真菌中色素研究較早,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比較重要的色素有紫絨絲膜菌 Cortinarius violaceus 中的 strobilurin、淡紅側耳 Pleurotus djamor 中的 indolone、紅汁小菇 Mycena haematopus 中的 haematopodin 和澳大利亞產(chǎn)蘑菇中發(fā)現(xiàn)的系列 dermocanarin 類色素以及乳菇 Lactarius blennius 子實體中發(fā)現(xiàn)的綠色色素 blennione(Spiteller et al.,2002;Baumann et al.,2003)。

最近本書作者研究發(fā)現(xiàn)多種海南野生靈芝科真菌(熱帶靈芝、海南靈芝、廈門假芝、皺蓋假芝等)中含有苯并吡酮類化合物,很可能是靈芝科真菌顏色的主要成分之一。

2.7 多糖

20 世紀 80 年代起,隨著多糖生物活性的廣泛研究,人們對藥用真菌研究最多的也是多糖,各種食用和藥用甚至一些非藥用真菌都有多糖的報道。真菌多糖是 7 個分子以上存在于自然界中醛糖、核酮糖通過糖苷鍵縮合而成的多聚物。

藥用真菌多糖作為一類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物質,在對人類一些疑難病癥的治療方面顯示出很好的療效。目前報道最多的主要集中于香菇多糖、靈芝多糖、云芝多糖、松茸多糖、銀耳多糖、豬苓多糖、蟲草多糖、金針菇多糖、黑木耳多糖、茯苓多糖、猴頭多糖等。有關藥用真菌多糖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藥用真菌的營養(yǎng)與生理學活性,藥用真菌多糖的提取、純化工藝以及結構分析等。

以目前研究最多的靈芝多糖為例,多糖類化合物是靈芝 Ganoderma spp. 所含主要化學成分之一,靈芝多糖種類很多,有水溶性多糖、酸性多糖和堿性多糖。目前,已分離到 200 多種靈芝多糖,其中大部分為 β- 型葡聚糖,少數(shù)為 α- 型葡聚糖,還有一些氨基聚糖、脫氧聚糖和蛋白聚糖(Habijanic et al.,2009;Gao et al.,2009)。這些研究為開發(fā)和利用藥用真菌提供了科學依據(jù)。

近年來隨著科學的發(fā)展,新技術和新方法的應用,越來越多的藥用真菌多糖被發(fā)掘出來,并且結構得到確定,如從雷丸 Omphalia lapidescens 中得到一葡聚糖,分子主鏈為 β-D-(1-3)連接的葡聚糖,支鏈連在主鏈的 6 位,每隔 3 個主鏈單元連接 2 個支鏈;從銀耳中得到一甘露聚糖,分子主鏈為 β-D-(1-3)連接的甘露糖,支鏈分別連在主鏈的 2、4、6 位;從松杉靈芝菌絲體中得到的雜多糖 GFb,相對分子質量為 9.8 萬,主鏈為 1-6 葡萄糖基和 1-6 半乳糖基構成,側鏈由 1-3 葡萄糖基、1-4 葡萄糖基、末端葡萄糖基及末端半乳糖基構成(王冠英等,2011)。

2.8 其他類型成分

藥用真菌中含有豐富的氨基酸,且多數(shù)藥用真菌中氨基酸種類豐富,含量高,大多可以食用。一些有毒菌也含有非蛋白氨基酸,如從有毒蘑菇的杯傘 Clitocybe acromelalga 中發(fā)現(xiàn) 16 個非蛋白氨基酸(Yamano et al.,1992)。

糖多肽和糖蛋白在藥用真菌中也偶有報道,如從靈芝中分離得到 7 個肽多糖,其中兩個為 TGLP-2 和 TGLP-3,其中 TGLP-2 相對分子質量為 20.9 萬,為 β-(1-3)(1-4)連接的甘露葡聚糖肽,含肽量為 8.9%,TGLP-3 相對分子質量為 4.5 萬,為 β-(1-3)(1-4)(1-6)苷鍵連接的葡聚糖肽,含肽量為 4%(Gao et al.,2009)。

藥用真菌中還有核酸、蛋白質、有機酸、多元醇、呋喃衍生物類、微量元素、素食纖維和維生素等成分。另外,真菌中還有多種用于工業(yè)、醫(yī)療或食品加工用的酶。

三、中國藥用真菌生物活性研究概述

藥用真菌化學成分的多樣性決定其具有多種生物活性功能。真菌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為了防御動物和其他真菌或細菌的侵害,或者為了特異性地和其他植物共生或入侵感染其他動植物,或者自身的生長調(diào)節(jié)物質,又或者吸引其他昆蟲或動物來傳送孢子,所以特異性地進化出產(chǎn)生各種結構多樣和活性多樣的化學成分,作為自身或者和其他動物、植物、真菌和細菌的信號分子。

而這些次生代謝物質往往具有多種生物活性,這就成為了人類利用其治病、防病的基礎,同時,也成為了人類利用真菌防治動植物病蟲害的武器。目前藥用真菌報道較多的幾種重要生物活性功能主要包括抗腫瘤、免疫調(diào)節(jié)、心血管系統(tǒng)、降血脂、保肝、抗菌、抗病毒、生物毒害等。

3.1 抗腫瘤作用

藥用真菌代謝產(chǎn)物抑制腫瘤率在 90%~100% 的種類多達 100 余種。藥用真菌抗腫瘤活性成分研究較多的為多糖和三萜類成分。真菌多糖的抗腫瘤活性主要表現(xiàn)在對腫瘤的抑制作用及恢復和提高患者免疫功能而發(fā)揮其抗癌作用,它與化學療法相結合可減少或降低化學藥物的毒副作用。

近年來,對真菌多糖抗癌活性的報道很多,具有抗腫瘤作用的真菌多糖大部分為葡聚糖,一般以(1-3)(1-6)糖苷鍵連接的葡聚糖是有活性的。相對分子質量越大,抗癌效果越好。真菌多糖抗腫瘤機制主要是激活機體內(nèi)免疫細胞并促進其增殖與分化,從而激活 T 細胞,產(chǎn)生抗癌作用。

現(xiàn)代研究表明靈芝多糖通過對機體免疫系統(tǒng)的介導作用,能明顯延長 S-180、U14 腹水型荷瘤小鼠生存期。低分子量的姬松茸多糖能夠促進淋巴細胞的增殖,對 K562 細胞有抑制作用;姬松茸多糖對 K562 和白細胞介素 - 60(HL-60)細胞系有抑制作用,而且與反義寡聚核苷酸協(xié)同誘導 HL-60 細胞系凋亡。姬松茸多糖對肝癌細胞 Bel27402 有抑制作用,其機制不是通過直接的細胞毒性作用,而是通過增強小鼠的細胞免疫功能誘導腫瘤細胞凋亡。

抗腫瘤三萜類成分包括靈芝三萜和茯苓三萜。茯苓三萜對多種腫瘤均有很強的抑制活性,如肺癌、卵巢癌、皮膚癌、中樞神經(jīng)癌、直腸癌等。靈芝三萜可抑制脾臟原生腫瘤和肝臟轉移瘤,其抑制轉移瘤的機制可能是靈芝三萜抑制了由腫瘤引起的血管增生,如 ganoderic acid T 通過誘導細胞凋亡和使細胞周期停滯在 G1 期,可以顯著抑制高轉移性肺癌細胞株(95-D)的增殖,線粒體功能異常和蛋白 P53 的表達可以介導這種細胞凋亡的發(fā)生。

Ganoderic acid X(GAX)可以抑制拓撲異構酶 Ⅱa,迅速地抑制 HuH-7 人肝癌細胞 DNA 合成,同時激活細胞外信號調(diào)節(jié)激酶(ERK)和 C-Jun 氨基端激酶(JNK)有絲分裂原(細胞分裂劑)激活蛋白激酶和細胞凋亡(徐錦堂,1997;劉非燕,2006;王冠英等,2011)。一些種類如槐栓菌 Trametes robiniophila、靈芝 Ganoderma sichuanense(=Ganoderma lingzhi)、松杉靈芝 Ganoderma lucidum(=Ganoderma tsugae)、猴頭 Hericium erinaceum、“桑黃” 等,現(xiàn)已用于治療腫瘤臨床試驗。

3.2 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

藥用真菌能影響機體的多種免疫功能,具有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并能增強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功能、增強細胞免疫功能、促進細胞因子的產(chǎn)生和增強體液免疫反應。藥用真菌多糖可通過對淋巴細胞、巨噬細胞、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等的作用來調(diào)節(jié)機體的免疫功能。

作為生物反應調(diào)節(jié)劑,它不僅能夠激活 T 和 B 淋巴細胞、巨噬細胞、自然殺傷細胞(NK)等免疫細胞,還能活化補體,促進細胞因子的生成,全面發(fā)揮對機體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如研究最多的香菇多糖能激活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提高巨噬細胞的趨化性和淋巴細胞對 Yac-1 細胞、P-815 細胞的毒性反應水平,促進小鼠淋巴細胞成熟、分化和增殖。

靈芝多糖對小鼠混合淋巴反應(MLR)有促進作用,對 MLR 中的 T 淋巴細胞增殖有加速轉化的作用,對免疫抑制劑環(huán)磷酰胺的抑制作用有拮抗作用。靈芝醇 F、靈芝酮二醇、靈芝酮三醇能有效地抑制補體激活的經(jīng)典途徑,靈芝酸能促使帶 lewis 肺癌的 Guinea 豬體內(nèi) IL-2 的含量上升,并提高 NK 細胞的免疫活性,具有免疫促進功能。靈芝三萜通過促使 CD3、CD 亞群細胞表達 CD 和 HLA-DR,來促進 T 淋巴細胞(CD3 細胞)的活化(Iimori et al.,1993;金麗琴等,2002;車振明,2004)。

3.3 心血管系統(tǒng)作用

藥用真菌對心血管疾病有很好的治療和預防作用,目前已發(fā)現(xiàn)多種重要藥用真菌對心血管疾病具有治療作用,且已有臨床應用。靈芝對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有綜合性療效,靈芝對大鼠血管平滑肌細胞有抗脂質過氧化作用,其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機制可能與對抗活性氧引發(fā)的脂質過氧化反應、增強體內(nèi)抗氧化酶的活性有關。靈芝多糖對 DM 大鼠有降低血糖、血脂和升高胰島素水平的作用(陶美華等,2009)。

茯苓的各種提取物都能使鼠和蟾蜍的心肌收縮力增強、心率加快。茯苓素還可抑制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增強小鼠心肌 Rb 的攝取。茯苓三萜可降低非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大鼠的高血糖。竹黃 Shiraia bambusicola 有保護心血管作用,能使離體蛙心收縮力減弱,心率變慢,對離體兔耳有直接擴張作用,能降低麻醉兔血壓,并可顯著地延長血漿復鈣時間。

銀耳多糖可明顯延長特異性血栓和纖維蛋白血栓的形成時間,縮短血栓長度,降低血小板數(shù)目、血小板黏附率和血液黏度,降低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升高纖溶酶活性(陳占利等,2011)。冬蟲夏草 Ophiocordyceps sinensis(=Cordyceps sinensis)中蛋白質大分子部分對降血壓及抗血栓有良好的效果,提取物能促進大白鼠血小板凝聚而起到止血作用,其醇提取液能抑制大鼠血栓形成,能促進心肌細胞鈣內(nèi)流,抗心率失常,減慢心率,增加心輸出血量和冠脈流量,有特異性增強心肌缺氧能力,具有降低血壓、擴張血管的動能,對缺血心肌有保護作用。

臨床上靈芝菌液對高血脂人群的血脂和癥狀均有顯著的改善作用。黃芪和冬蟲夏草治療 68 例冠心病和高血壓心臟病患者,用藥 8 周后左室舒張功能及血脂各指標均較用藥前有顯著改善,說明黃芪和冬蟲夏草對冠心病和高血壓心臟病患者的左室舒張功能及血脂的改善療效顯著。用香菇有效成分 lentysin 治療高血脂癥病人(包括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發(fā)現(xiàn)病人血中的三酰甘油、磷脂、總脂及非脂型脂肪酸均有所下降(陶美華等,2009)。

3.4 降血脂作用

藥用真菌的降血脂作用是近年研究較多的一類重要藥理活性,多種真菌顯示具有顯著的降血脂功效。靈芝中的多糖與三萜類化合物具有降血脂作用,其中靈芝多糖能增強脂蛋白、脂肪酶的活性,使乳糜微粒中甘油三酯(TG)分解成脂肪酸,然后被氧化,使血中乳糜微粒減少而澄清,從而降低大鼠的血漿比黏度。

靈芝菌絲體可降低成年雄性大鼠血清總膽固醇(TC)、TG 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含量,提高卵磷脂膽固醇?;D移酶的相對活性。實驗性高血脂癥的小鼠連續(xù)灌喂蟲草或蟲草菌粉可明顯降低 TC 含量,皮下注射蟲草菌醇提取液可降低膽固醇及血漿 β- 脂蛋白,皮下注射蟲草或發(fā)酵蟲草菌絲醇提取物還能顯著降低正常小白鼠的 TC 和 TG 含量,并顯著抑制靜脈注射 triton 所致 TC 及 TG 升高。

家兔模型結果發(fā)現(xiàn)發(fā)酵蟲草菌絲醇提物還能抑制因長期高膽固醇飼料飼養(yǎng)而導致的 TC 和 β-LP 的增高,降低主動脈膽固醇酯的含量,并減輕動脈管壁的粥樣硬化程度。香菇中的香菇嘌呤能降低血清中各種脂類,包括膽固醇,其降血脂作用比常用降血脂藥物安妥明要強 10 倍,且口服比注射有效,同時,它能降低因進食超量酪蛋白引起的高膽固醇,也能降低膽汁中的膽固醇而增加脫氧膽酸(Zhang et al.,2012)。

云芝多糖在體外可增加小鼠腹腔巨噬細胞表面結合標記 I 低密度脂蛋白,并促進后者內(nèi)移和降解,表明云芝多糖可通過刺激清道夫受體途徑,整體發(fā)揮降脂作用。云南產(chǎn)的野生黑牛肝菌 Boletus aereous 或華美牛肝菌 Boletus speciosus 飼喂高血脂癥大鼠,可顯著降低血清中 TC、LDL-C、TG 的含量,并能顯著提高 HDL-C 含量(陶美華等,2009)。此外,一些藥食兩用菌如灰樹花 Grifola frondosa、巴西蘑菇 Agaricus brasiliensis、銀耳、粗皮側耳 Pleurotus ostreatus、木耳、毛柄小焰菇(金針菇)Flammulina velutipes 等也具有降血脂作用。

3.5 保肝作用

我國研制的蜜環(huán)菌甲素和蜜環(huán)菌乙素,取自假蜜環(huán)菌 Armillaria tabescens 的菌絲體,用它制成的 “亮菌片” 對膽囊炎和傳染性肝炎有一定療效。目前我國市售的肝炎輔助治療劑(健肝片)就是用蘑菇的浸出液濃縮而制成。靈芝乙醚部分可保護由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損傷,這可能與其具有抑制 β- 葡萄糖苷酸酶活性有關。

真菌多糖可以促進肝細胞內(nèi) RNA、蛋白質的合成,增加肝細胞內(nèi)糖原的含量和能量貯存,提高肝細胞的再生能力,減輕各種化學藥物對肝臟的損傷,從而起到解毒保肝的作用。動物試驗證明,從薄蓋靈芝菌絲體中提出的薄醇醚可使部分切除肝臟的小鼠的肝臟的再生能力加強,并能對抗大劑量消炎痛對小白鼠的毒性作用。臨床發(fā)現(xiàn)香菇多糖對慢性病毒性肝炎有一定的治療效果(陶美華等,2009)。

云芝 Trametes versicolor、槐栓菌 Trametes robiniophila、假蜜環(huán)菌、樹舌靈芝 Ganoderma applanatum 等在治療肝炎方面也都有一定作用(應建浙等,1987)。

3.6 抗菌作用

藥用真菌次生代謝物質抑制植物病原菌的研究較早且較為深入,從中發(fā)現(xiàn)的殺菌活性物質已被作為農(nóng)藥先導化合物開發(fā)成了殺菌劑品種。大馬勃 Calvatia gigantea 中的馬勃菌素對稻瘟病菌和水稻白葉枯病菌等都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小牛肝菌 Boletinus paluster 實體中分離到的 cavipetin A 對瓜枝孢的孢子形成有極強的抑制活性,月夜菌 Lampteromyces japonicus 的發(fā)酵液對灰葡萄孢菌 Botrytis cinerea、尖鐮孢菌 Fusarium oxysporum、煙草疫霉菌 Phytophthora nicotianae 和稻瘟病菌 Magnaporthe oryzae 均有很強的抑制活性。

新近開發(fā)出的 strobilurin 類殺菌劑是以嗜球果傘素 A 為先導化合物合成的,嗜球果傘素 A 是從嗜球果傘培養(yǎng)的菌絲體中首次發(fā)現(xiàn)的,具有很強的殺菌活性。一些藥用真菌的提取液也有抑菌活性,如由鮭貝芝 Irpex consors 培養(yǎng)液和菌體分離的鮭貝芝素能抑制革蘭氏陽性菌的生長,隱杯傘 Clitocybe illudens 中的隱杯傘素 M 和 S 對霉菌有抑制作用,水粉杯傘產(chǎn)生的水粉覃素對分枝桿菌和噬菌體起拮抗作用。

來自真菌的抗生素主要作用于革蘭氏陽性細菌,對霉菌、革蘭氏陰性細菌、分枝桿菌、噬菌體和絲狀真菌亦有作用。冬蟲夏草素(蟲草酸)對許多致病細菌和致病真菌皆有抑菌作用,茯苓 Wolfiporia extensa 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結核桿菌及變形桿菌皆有抑菌作用。干巴革菌 Thelephora ganbajun 中發(fā)現(xiàn)的多苯乙?;?lián)三苯類化合物具有抗菌作用(Kawada et al.,1998)。

3.7 抗病毒作用

藥用真菌粗提物對人體病原病毒和植物病毒具有抑制作用。靈芝三萜 ganoderiol F 和 ganodennanorum 1 有抑制 HIV-1 的活性,從毛柄小焰菇(金針菇)子實體中分離出一新的低分子量的蛋白質,能抑制 HIV-1 的逆轉錄酶。

蘑菇、蜜環(huán)菌等擔子菌子實體水提液和煙草花葉病毒混合后接種于植物體后其感染被阻止,水提液對煙草花葉病毒和黃瓜花葉病毒的感染抑制率在 80% 以上(陶美華等,2009)。研究發(fā)現(xiàn)香菇、毛柄小焰菇(金針菇)、雙孢蘑菇 Agaricus bisporus、銀耳和木耳等固體培養(yǎng)物的熱水浸出物都能抑制煙草花葉病毒的侵染。

蛋白類是藥用真菌中具有顯著抗病毒活性的物質,如楊樹菇中含有一種抗煙草花葉病毒的堿性蛋白。香菇中還含有豐富的非蛋白抗病毒物質,其中分離得到的一種雙鏈 RNA 具有抗植物病毒活性,香菇多糖對煙草花葉病毒和馬鈴薯花葉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8 生物毒害作用

藥用真菌的子實體不被昆蟲侵襲,受傷后的子實體能產(chǎn)生具有殺蟲活性的次生代謝產(chǎn)物,這些次生代謝產(chǎn)物對害蟲的作用包括毒殺、拒食和抑制生長發(fā)育等。對昆蟲具有毒殺作用的活性成分主要包括核苷、蛋白、非蛋白氨基酸等物質。

杯傘屬 Clitocybe 含有對果蠅和黏蟲有較強毒性的一種核苷 critocine,在杯傘屬、蠟傘屬 Hygrophorus、牛肝菌屬 Boletus 和香菇屬 Lentinus 等具有殺蟲活性的藥用真菌中,蛋白質是其中的主要殺蟲活性物質。毒蠅鵝膏菌 Amanita muscaria 含有的毒蕈堿,毒蠅口蘑 Tricholoma muscarium 含有的口蘑氨酸和蛤蟆菌含有的鵝膏氨酸具有殺蠅作用(陳作紅等,2003)。

蛹蟲草 Cordyceps militaris 所含蟲草菌素對幼蚊有毒殺效果。華美牛肝菌 Boletus speciosus 和點柄乳牛肝菌 Suillus granulatus 提取物對小菜蛾和黏蟲有較高的毒殺或拒食活性。稀褶黑菇 Russula nigricans、黃粉牛肝菌 Pulveroboletus ravenelii 對桃潛葉蛾的幼蟲取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來源于乳菇屬 Lactarius 藥用真菌的倍半菇類化合物對倉儲害蟲雜擬谷盜及谷象等有較高的拒食活性,其中乳菇烷和小皮傘烷骨架類型化合物比異乳菇烷類型的活性強。大環(huán)柄菇屬 Macrolepiota、鵝膏菌屬 Amanita、斜蓋傘屬 Clitopilus 等對地中海夜蛾幼蟲表現(xiàn)出明顯的拒食及驅避作用。另外,毒蠅鵝膏菌 Amanita muscaria 具有抑制黑腹果蠅幼蟲生長發(fā)育活性。

鵝膏中還含有一類鵝膏氨酸的毒素,作用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引起肌肉痙攣、眩暈、深睡和奇異夢境。此外,藥用真菌中一些醌類、生物堿類、萜類、大環(huán)內(nèi)酯類、肽類等次生代謝產(chǎn)物具有殺線蟲活性。粗皮側耳菌絲細胞提取物和菌絲液體培養(yǎng)濾液對植物寄生線蟲具有較強的毒殺活性,柱狀田頭菇(茶樹菇)Agrocybe cylindracea 菌渣對番茄根結線蟲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最近報道,云南小白菇 Trogia venenata 中非蛋白小分子氨基酸被證實是引起當?shù)鼐用裾`食死亡的主要原因(Zhou et al.,2012)。

3.9 其他藥用功效

藥用真菌的藥理作用比較復雜,除以上所述外,還具有其他方面的作用。神經(jīng)系統(tǒng)作用:冬蟲夏草乙醇提取物能抑制小鼠自主活動,延長戊巴妥睡眠時間;小刺猴頭 Hericium capt-medusae 對中樞抑制劑有協(xié)同作用,對中樞興奮劑有對抗作用;安絡裸柄傘 Gymnopus androsaceus 有較好的鎮(zhèn)痛作用。能引起小孩視幻覺的硫磺菌 Laetiporus sulphureus 羊毛甾三萜類成分具有多巴胺 D2 受體激動樣作用(多巴胺 D2 受體激動劑臨床上用來治療帕金森?。?。多種海南野生靈芝(熱帶靈芝、海南靈芝、廈門假芝等)含有抑制乙酰膽堿酯酶的羊毛甾三萜活性成分,表現(xiàn)為神經(jīng)保護作用。

清除自由基作用:靈芝 Ganoderma sichuanense(=Ganoderma lingzhi)、灰樹花 Grifola frondosa、銀耳 Tremella fuciformis 等的多糖均有清除過氧化物和自由基的作用,其中靈芝抗衰老作用主要是通過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清除體內(nèi)自由基而起作用的,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是機體內(nèi)清除有害自由基的重要抗氧化酶,可保護細胞免受損傷,延緩細胞衰老。

降血糖作用:靈芝子實體的熱水提取物、銀耳多糖、猴頭多糖等可以提高實驗動物血液中胰島素含量,增加糖代謝系統(tǒng)酶的活性,降低血糖的含量。亮菌的發(fā)酵液提取的有效成分能促進骨髓細胞中蛋白質及核酸的合成,可以促進骨髓細胞的增殖與分化,并可防止骨髓細胞中染色體的畸變,具有抗放射線能力。

藥用真菌還有調(diào)節(jié)內(nèi)分泌和代謝作用、止咳、平喘作用、抗?jié)冏饔玫取9砻樋芍委熉轱L病人神經(jīng)痛,蘑菇 Agaricus campestris 子實體預防貧血癥、毛細血管破裂、牙床及腹腔出血等疾病,民間用靈芝、蜜環(huán)菌治療冠心病,用馬勃、木耳止血,用銀耳滋陰補氣、強心補腦,用正紅菇 Russula vinosa 加青仁黑豆與赤肉燉服以治產(chǎn)婦貧血,豬苓菌核治水腫、利尿、解毒、健胃整腸,茯苓利尿排毒等更是流傳久遠。近年從褐蓋韌革菌 Boreostereum vibrans 中發(fā)現(xiàn)一個強胰脂肪酶抑制劑化合物韌革菌素(vibralactone),顯示具有減肥活性(Liu et al.,2006)。

四、中國藥用真菌的應用前景

藥用真菌資源中蘊藏著結構新穎、變化多樣和具有顯著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它的經(jīng)濟價值和藥用潛力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人類 “崇尚自然,回歸自然” 的呼聲越來越高,對天然藥物和天然保健品的社會需求日益增長。無論是發(fā)展中國家還是發(fā)達國家,傳統(tǒng)醫(yī)藥已在全球范圍內(nèi)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藥用真菌以其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和安全無毒副作用而備受青睞,從真菌藥中尋找療效高、毒性低的新藥已成為近年來國內(nèi)外藥學工作者關注的熱點之一。

我國藥用真菌資源非常豐富,近年來許多學者對藥用真菌資源進行考察發(fā)掘,有一些新的藥用真菌得到了深入研究并投入生產(chǎn),更多的藥用真菌種類將被不斷發(fā)現(xiàn)與挖掘,但是從總體上來說該學科發(fā)展還是較慢,研究力度不夠。我國藥用真菌目前主要依靠野生資源,很多地方僅有少數(shù)幾種重要藥用真菌獲得栽培成功,今后真菌學和醫(yī)學工作者要在馴化新品種、開發(fā)新產(chǎn)品以及在真菌藥制劑等的藥理、入藥途徑和生產(chǎn)制作標準上加強研究。

目前,國內(nèi)的研究一般集中在開發(fā)難度相對較低的作為保健品的真菌資源,如藥用真菌多糖的開發(fā)研制出一系列藥品和保健品,在傳統(tǒng)的丸、湯劑基礎上又開發(fā)了針劑、沖劑、片劑、膠囊、糖漿乃至保健口服液、飲品、速溶茶、酒飲料等各種產(chǎn)品約 30 多種。

藥用真菌相對于藥用動植物有著天然的開發(fā)優(yōu)勢,真菌(特別是腐生真菌)可以進行發(fā)酵,不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和環(huán)境資源,也不會對自然野生環(huán)境和生態(tài)造成破壞,就可以大量實現(xiàn)工業(yè)化生產(chǎn),而且產(chǎn)生的廢料還能成為植物肥料或動物飼料,具有環(huán)境友好的特點。多數(shù)藥用真菌目前仍不能進行人工馴化,今后人工馴化栽培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同時也要不斷提高液體和固體發(fā)酵技術,完善生產(chǎn)工藝。

藥用真菌化學成分類型多樣,生物活性也很廣泛,不少次生代謝產(chǎn)物可以作為先導化合物,有待開發(fā)成新的天然藥物。隨著現(xiàn)代天然產(chǎn)物研究領域的分離、純化和結構鑒定的蓬勃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天然產(chǎn)物領域的學者把目光投到藥用真菌上來,越來越多的活性成分從藥用真菌中分離鑒定,因此研究和開發(fā)我國的藥用真菌資源也顯得越來越緊迫,這個領域將成為我國天然產(chǎn)物研究領域的重大課題之一。

藥用真菌及真菌藥的市場前景總的形勢較好,大多數(shù)傳統(tǒng)藥用真菌仍有較大市場,如靈芝、蟲草、茯苓等依然是中藥復方中應用最多的藥物,市場需要量較大,后開發(fā)的蜜環(huán)菌、猴頭、云芝等均久銷不衰。目前野生或有毒的藥用真菌研究相對較少,而往往這些有毒菌大都具有很強的藥理活性,是新藥研究和開發(fā)的一個重要領域。相信隨著科學的發(fā)展和藥用真菌研發(fā)工作的不斷深入,藥用真菌資源將會得到合理可持續(xù)利用并造福人類,為我國醫(yī)藥經(jīng)濟的飛躍發(fā)展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

在人類生命活動中,科學只有不到 10% 的貢獻,還有 90% 是人類今天還不能解答的。我們的西醫(yī),是分子論的體現(xiàn),只能在這 10% 的科學里去尋找解決的方法,這對嗎?不完全對,它畢竟有在科學里去尋求解決的方法,做到頭痛醫(yī)頭。中醫(yī)畢竟存在了幾千年,是原氣論的體現(xiàn),是宏觀的哲學思想。我們把西醫(yī)的(科學)與中醫(yī)的原氣論結合起來,這就是今天的 “野生藥用真菌醫(yī)學體系研究應用”。

藥用真菌 科學實踐

陳康林教授介紹

野生藥用真菌醫(yī)學體系研究應用創(chuàng)研人;

大型野生藥用真菌分類專家;

野生藥用真菌臨床醫(yī)學研究專家;

北京陳康林野生真菌研究院院長;

“美國休斯頓市陳康林周”榮譽獲得者;

中國民族醫(yī)藥協(xié)會腫瘤學分會常務委員;

中國民族醫(yī)藥協(xié)會非藥物療法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

中國野生藥用真菌治療疾病的奠基人開拓者創(chuàng)始人;

36項急慢性疾病藥用野生真菌配方國家發(fā)明專利申請人;

原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醫(yī)藥科技合作中心野生藥用真菌醫(yī)學體系研究中心主任。

先后出版了《野生靈芝點然生命之光》《野生靈芝國藥之王》《野生靈芝開啟生命之門》《腫瘤治療的革命》《肝臟疾病治療的革命》《被遺忘的靈丹妙藥:野生藥用真菌》《中國抗腫瘤大型藥用真菌圖鑒》《藥用真菌腫瘤學》《藥用真菌治療腫瘤》《藥用真菌治療肝硬化》10本著作。近期準備出版《藥用真菌治療耐藥性肺結核》《藥用真菌治療重癥肌無力》《藥用真菌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藥用真菌治療支氣管哮喘》《藥用真菌治療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藥用真菌治療艾滋病及其并發(fā)癥》《藥用真菌治療老年癡呆癥》《藥用真菌治療肝癌》等書籍。
陳康林的事跡曾先后被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人民日報、北京日報、北京晚報、海南日報、健康時報、健康報等媒體進行新聞和專題報道。陳康林曾受聘于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海南省農(nóng)科院、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醫(yī)藥科技合作中心等單位專職進行真菌相關研究和開發(fā),申請了36項藥用真菌發(fā)明專利。
中央保健局局長王敏清教授稱陳康林為“中國藥用真菌科學實踐第一人”;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山西省政協(xié)副主席、著名藥用真菌研究專家劉波教授稱贊陳康林“開創(chuàng)了中國藥用真菌臨床醫(yī)學的歷史”,在美國創(chuàng)辦了第一家野生藥用真菌醫(yī)療診所。美國醫(yī)藥之都休斯敦市市長在市政廳親自接見了陳康林,并將每年 2 月 16 日至 22 日定為“美國休斯頓市陳康林周”。陳康林曾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市諾貝爾的墓碑前立誓,將用一生去研究探索各種疑難雜癥的野生藥用真菌配方。


責任編輯:胡編
分享到:
0
【慎重聲明】凡本站未注明來源為"旅游生活報"的所有作品,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作品內(nèi)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nèi)進行!

未經(jīng)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和鏡像,如有發(fā)現(xiàn)追究法律責任 粵ICP備2020138440號